-
减隔震行业知识普及和简介发布时间 : 2020- 12-04
减隔震行业是减灾防灾行业中比较特殊的一个分支,主要是帮助建筑抗震防灾,通过安装减隔震装置来耗散地震能量,减少地震对建筑物上部结构的晃动,减少建筑物的损坏,减少人员和财产物品的损失。
减隔震行业这些年的规模一直在增长,但是增长速度较慢,主要应用地区在云南、新疆、山西、北京等地,云南的减隔震应用在全国排在第一,主要是因为云南属于地震多发地区,防震烈度较高,普遍都在6度区以上,9度区有寻甸、东川(昆明)和澜沧三个地区。
经过整理中国近50年有名的大地震,地震列表如下:
地震年份
1970
1976
1996
2008
至今
地震级别
7.7级
7.8级
7.0级
8.0级
/
地震发生地
云南通海
河北唐山
云南丽江
四川汶川
/
从表上可以看到,地震的发生最长间隔20年,最短间隔6年,预防下次大于7.0级地震灾害的发生会成为一个比较紧迫的事实,我们不能因为它还没有发生就把地震的实际存在感忽视掉,我们需要有防灾减灾的忧患意识!
我们从地震台网截图11月末的世界地震发生情况介绍如下:
一、减隔震行业的现状:
减震装置又称减震消能阻尼器热销的主要有粘滞阻尼器、BRB屈曲约束支撑、软钢阻尼器、摩擦阻尼器;粘弹阻尼器销售较少。
隔震装置主要有橡胶垫隔震装置、铅芯橡胶支座、高阻尼隔震橡胶支座等。
减隔震行业的主要依据标准
减隔震行业竞争格局
序号
标准/规范名称
标准/规范号
备注
1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 50011-2010
通用
2
建筑消能阻尼器
JG/T209-2012
减震
3
建筑消能减震技术规程
JGJ-297-2013
减震
4
建筑机电工程抗震设计规范
GB-50981-2014
抗震
5
建筑隔震橡胶支座
JG 118-2000
隔震
6
叠层橡胶支座隔震技术规程
CECS 126:2001
隔震
7
建筑工程叠层橡胶隔震支座性能要求和检验规范
DBJ53/T-47-2012
隔震,地标
8
建筑工程叠层橡胶隔震支座施工及验收规范
DBJ53/T-48-2012
隔震,地标
9
新疆-建筑隔震技术应用导则
新建抗【2014】2号
隔震
10
建筑结构消能减震(振)设计
09SG610-2
减震
11
建筑结构隔震构造详图
03SG610-1
隔震
12
《钢结构设计标准》
GB50017-2017
通用
综合产业链上游原材料和下游客户的获得、技术和人才壁垒特点来看减隔震行业有较强的进入壁垒,很难出现黑马企业。
下游客户获取的潜在壁垒:从产业链角度看生产减隔震产品的主要原材料包括钢材、橡胶、铅锭、胶黏剂容易获得,但是客户获取存在潜在的壁垒。下游业主主要集中在学校、医院、商住地产和机场一类公共建筑,如果不是口碑良好、产品质量优秀的厂商很难进入这些最主要的客户的视野。
云南新控减隔震
我们新控减震科技有限公司严把产品质量关卡,力争把最优秀的产品提供给客户,为安全保驾护航!本公司将通过引进优秀研发和销售人才,提供优越的薪酬水平,增强校企合作范围不断发展壮大,创新研究新式阻尼器,希望在二年内打造成全国知名,云南领先的减隔震优秀企业 -
地震灾害有哪些特点发布时间 : 2020- 08-27
地震灾害具有突发性。由于地震预报还处于研究阶段,绝大多数地震还不能做出临震预报,地震的发生往往出乎预料。地震的突发性使得人们在地震发生时不仅没有组织和心理等方面的准备,而且难以采取人员撤离等应急措施进行应对。
地震成灾具有瞬时性。地震在瞬间发生,地震作用的时间很短,最短十几秒,最长两三分钟就造成山崩地裂,房倒屋塌,使人猝不及防、措手不及。人类辛勤建设的文明在瞬间毁灭,地震爆发的当时人们无法在短时间内组织有效的抗御行动。
地震造成伤亡大。地震使大量房屋倒塌,是造成人员伤亡的元凶,尤其一些地震发生在人们熟睡的夜间。据1988年“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专家组的不完全统计,二十世纪全球地震灾害死亡总人数超过120万人,其中伤亡人数最多的是1976年7月28日我国唐山7.8级大地震,死亡24.2万余人,重伤16.4万余人。1900~1986年间地震死亡人数占在所有自然灾害死亡人数的百分之五十八,其中中国的地震死亡人数最多,占百分之四十二,这主要是因为以前中国的房屋抗震能力差,人口密集。统计表明,约百分之六十的死亡是抗震能力差的砖石房屋倒塌造成的。
地震还易引起火灾、有毒有害气体扩散等次生灾害。1906年美国旧金山地震,1923年日本关东地震、1995年日本阪神地震等都引发大火,关东地震中死亡14万人当中,约10万人因火灾死亡。
. -
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指什么发布时间 : 2020- 08-27
抗震设防要求就是建设工程抗震设防标准,也可以称为防震标准。专业术语表述为:抗震设防要求系指建设工程抗御地震破坏的准则和在一定风险水准下的抗震设计采用的地震动参数或地震烈度。防震标准与防洪标准相似,都是以多少年一遇的地震和多少年一遇的洪水进行表述。不同类型和不同重要性的建设工程,其抗御地震的准则和承抗风险是不同的。现举例如下:1)对房屋建筑类型抗御地震的准则是三阶段设防,两阶段设计,即通常称谓的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准则。而对一般性的房屋建筑风险水准确定为小震(多遇地震)为50年一遇,中震(基本设防地震)为475年一遇,大震(罕遇地震)为2000年一遇。换一种表述方法,对应为50年超越概率百分之六十三、百分之十、百分之二的概率水准下的地震烈度;2)水工建筑的抗御地震的能力或地震动参数,以不出现导致垮坝的裂缝为准则的设计方法。对一般性水坝,抗震设防要求取475年一遇的地震,即50年超越概率百分之十的烈度或地震动参数值设防。而对大型壅水建筑,则按5000年一遇的地震,即100年超越概率百分之二的地震烈度或地震动参数进行设防;3)核电站工程的抗御地震能力的准则,为安全运行和安全停堆防止核泄漏的两阶段考虑。其中保证安全停堆的抗震设防要求为万年一遇的地震,即按100年超越概率百分之一风险水准下的地震烈度或地震动参数设防。而安全运行的设防则取安全停堆设防烈度或地震的参考值的1/2。综上所述,抗震设防要求是建设工程保障抗御地震能力的首要设防标准。传统的抗震加固通过加大加强结构,提高了成本,却无法耗散和减小振能,常常不能满足抗震设防的要求。为贯彻执行国家有关建筑工程、防震减灾的法律法规并进行以预防为主的方针,使建筑经过抗震设防后,减轻建筑的地震破坏,避免人员伤亡,减少经济损失,制定GB50011抗震设计规范。
-
我国地震灾情有什么特点发布时间 : 2020- 08-27
我国位于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的交汇部位,受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和菲律宾板块的挤压,地震断裂带十分发育。我国地震活动具有频度高、强度大、震源浅、分布广的特点,是一个震灾严重的国家。统计表明,我国的陆地面积占全球陆地面积的1/15,即百分之六左右;人口占全球人口的1/5左右,即百分之二十左右,然而我国的陆地地震竟占全球陆地地震的1/3,即百分之三十三左右,而因地震死亡的人数竟达到全球的1/2以上。二十世纪全球共发生3次8.5级以上的强烈地震,其中两次发生在我国;全球发生两次导致20万人死亡的强烈地震也都发生在我国,一次是1920年宁夏海原地震,造成23万多人死亡;一次是1976年的河北唐山地震,造成24万多人死亡。从人员的死亡来看,地震是群害之首。二十世纪以来,我国共发生6级以上地震近800次,遍布除贵州、浙江两省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以外的所有省(自治区、直辖市)。据统计,1949年至2007年,100多次破坏性地震袭击了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涉及东部地区14个省份,造成27万余人丧生,占全国各类灾害死亡人数的百分之五十四,地震成灾面积达30多万平方千米,房屋倒塌达700万间,地震灾害的损失触目惊心。
-
隔震技术发布时间 : 2020- 08-27
1.实际上,早在1960年代中后期,新西兰、日本、美国等国家就已经对建筑隔震技术开展了系统的理论和试验研究,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果。1970年代初,新西兰率先开发出铅芯叠层橡胶支座,1974年世界首栋隔震建筑在新西兰建成,美国、日本首栋隔震建筑分别在1984年和1985年建成。1990年代,全世界共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围绕这一问题展开了更加广泛深入的研究和应用,1994年洛杉矶地震和1995年日本阪神地震后迅速发展,隔震技术相继写入各国抗震规范,美国、日本开始大量采用隔震建筑。我国于1960年代开始建筑基础隔震理论及应用技术的探索研究,80年代后期获得重视,90年代以后取得长足进步并在许多重要工程中获得应用。2001年隔震减震技术写入我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标志着隔震技术的成熟。从技术角度讲,建筑基础隔震技术是在建筑上部结构与基础(或下部结构)之间设置可以人为改变结构体系振动特性的隔震系统,使建筑物上部结构与地基“隔开”,“隔断”地震能量向上部结构的有效传递路径,实际上是通过隔震层的水平向大变形运动以消耗掉大部分地震能量,减轻上部结构所受到的惯性地震作用,有效降低地震引起的结构加速度反应、减小层间剪力及相应的剪切变形。实际结构地震反应记录和试验研究表明建筑物采取有效的隔震措施后,上部结构反应一般仅相当于相同不隔震结构的1/4—1/12。可以有效地保护上部结构免遭破坏,同时室内装修及设备也可得到有效保护,即使在强震作用下也可保持建筑功能完好。从经济角度讲,抗震设防基本烈度越高,采用隔震措施所获得的直接经济效益越明显,以采用叠层橡胶垫隔震技术为例,以达到相同的抗震能力为衡量标准,当抗震设防基本烈度为9度时,与相同规模的非隔震建筑相比,隔震后建筑物的平均土建造价最高可节省约15~20%;8度时,最高可节省土建造价约10%;7度时,基本不节省造价或造价略有增加约1~5%左右;6度时,土建造价增加约10%。虽然上述比较是以达到相同的抗震能力为衡量标准,但实际上6、7度设防时,采用基础隔震措施后,房屋的实际抗震能力已远大于相同不隔震建筑的抗震能力,其所带来的安全储备大幅度提高(可提高2~10倍)。在类似于汶川大地震这样千年难遇的意外事件发生时,不但会保护生命财产的安全,更重要的是地震将不再是灾难,不再会对社会造成恐慌,无需停产停业停学,我们的孩子将不再成为灾难的焦点,我们无需再次动员全国的力量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搞恢复重建,人们可以高枕无忧、安居乐业。这样的效益和回报,显然远高于建设初期增加的一点点土建造价。2.橡胶隔震支座是由多层薄钢板与多层橡胶片硫化粘合而成一种普通橡胶支座产品。板式橡胶支座是公路中小型桥梁中比较常用的产品。橡胶支座产品具有足够的竖向刚度,能够将支座上部构造的反力可靠的传递给墩台,支座具有良好的弹性,以应对桥梁的梁端的转动;又有较大的剪切变形能力,以满足上部构造的水平位移。隔震橡胶支座按用途可分为建筑隔震支座和桥梁隔震支座。按制造工艺可分为天然橡胶隔震支座(无铅型GZP/LNR)、铅芯橡胶隔震支座(有铅型LRB/GZY)、高阻尼橡胶支座(HDR)三种。天然橡胶隔震支座(GZP/LNR)是以天然橡胶为主要原材料制成的。铅芯橡胶隔震支座(LRB/GZY)是含有铅芯的橡胶支座,以便提高隔震支座的阻尼比,并增加隔震支座的早期刚度,以便控制风反应和微震。高阻尼橡胶支座(HDR)是在橡胶母材中添加其它元素,使叠层橡胶具有良好的阻尼性质。3.隔震支座概述地震是一种危害性极大的随机性自然灾害,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人们在与其长期地抗争过程中,不断地总结经验,寻求着更好的抗震防灾措施,使抗震理论日趋发展.基础隔震,是在建筑物的上部结构与基础顶面之间设置一层具有足够可靠性的隔震层,使上部结构与基础分离,阻隔地震波向上部结构的传播,使输入结构的地震能量被隔震层的耗能元件吸收,隔震装置水平向较柔软,因此可延长结构的自振周期,从而大大减少上部结构的地震反应。隔震层刚度小,柔性强,当地震发生时隔震层将发挥“隔”的作用,代替上部结构承受地震强烈的位移动力,以此来隔离或耗散地震的能量,避免或减少地震能量向上部结构传输,此时,由于隔震层的作用,延长结构的周期并给予较大的阻尼,使结构上的加速度反应大大降低,相当于不隔震情况下的1/4~1/8,近似平动,从而“隔离”了地震的作用。同时,对结构产生的较大位移也是由隔震层来提供,而不由上部结构自身的相对位移来承担,可有效地保障上部结构建筑物及其内部人员,设备安全的安全,从而避免或大大减轻由地震作用所造成的灾害。隔震支座分有铅芯支座和无铅芯支座,其中有铅芯支座主要由上连接板上封板、铅芯、多层橡胶、加劲钢板、保护层橡胶、下封板和下连接板组成。多层橡胶、加劲钢板构成多层橡胶支座承担建筑物重量和水平位移的功能,铅芯在多层橡胶支座剪切变形时,靠塑性变形吸收能量,地震后,铅芯又通过动态恢复与再结晶过程,以及橡胶的剪切拉力的作用,建筑物自动恢复原位。由于隔震器和阻尼器融为一体,可大大节约建筑空间,降低成本,同时施工简洁方便,工程质量易于保证。4.隔震建筑的优点1.免除对地震的恐惧—地震时大幅度降低摇摆程度.2.可提高抗震等级1.5倍以上(降低地震设防烈度1~2度).3.大幅降低地震对构造及设备的破坏,如梁柱破坏、墙裂、瓷砖脱落、门窗变形、家具倾倒、管线破坏等.4.隔震支座上部的结构强度可以折减,如混凝土断面尺寸、钢筋用量等,从而可降低结构造价约10%~35%.5.室内空间因建筑物构件尺寸缩减而增大.6.不垮塌的建筑可大幅减少人员伤亡.
-
技术标准发布时间 : 2020- 08-27
云南属于我国地震最多的省份之一,也是受到地震灾害最严重的省份之一。因此,相对于其他省份,云南对于减隔震技术的关注较早,认知程度更高,相关法律法规较完善,相关政策的扶持力度也较强。同时,云南是全国最早针对抗震设防烈度8度及以上地区的学校和医院强制使用减隔震技术的省份,政策支持程度高于国家的要求。近年来,受到云南建筑减隔震市场发展的启发,山西、甘肃、山东、新疆、四川、海南、合肥等省市也开始对部分地区(
-
减震技术发布时间 : 2020- 08-27
结构在地震中任意时刻的能量方程为:
输入能量=结构动能+结构势能+材料耗能+滞回耗能+阻尼器耗能
对于特定的地震作用,输入能量一定。震动停止后,结构势能和动能都为0。而材料耗能占比很小,一般5%左右。因此,当地震作用过后能量方程变为:
输入能量≈滞回耗能+阻尼器耗能
滞回耗能建立于结构构件损伤基础上,因此滞回耗能越多,结构损伤越大。传统结构由于没有“阻尼器耗能”一项,因此一般大震过后结构破坏严重。而减震建筑,由于阻尼器的存在,“滞回耗能”减小,进而减小了主体结构的破坏。
目前市场运用相对比较成熟的阻尼器产品包括以下几类:
Copyright © 2020 云南新控减震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昆明 滇ICP备20006800号-1